服务热线:(020)83621182 欢迎访问广州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全文

发布时间:2022-08-05 10:17:5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为让社会各界了解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和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共同撰写了《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本报告主要分析2020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总结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点,并对未来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分析研判。

编审| 时光

编辑| 时光

来源|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一图看懂

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jpg


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全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和不确定因素增多态势,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实际,继续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文创50条“),深入推进“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建设,以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为导向,以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进一步激活“源头”、做强“码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为让社会各界了解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和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共同撰写了《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本报告主要分析2020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①,总结2021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点,并对未来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分析研判。


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整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2020,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89.64亿元,占GDP比重为6.1%,占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为5.31%。按活动性质分析,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1953.9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为81.77%;文化相关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435.66亿元,占比为18.23%。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上海在认真落实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助力文化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改善营商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使得产业整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作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地位持续稳固。



△图表:上海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2007-202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局 备注:2016-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据四经普数据调整。


(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1、新闻信息服务高速增长。2020年上海文化及相关产业中,以新闻服务、报纸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的新闻信息服务类实现增加值255.11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42.99%,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0.68%,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民众外出活动减少,居家时间增多,这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服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上海新闻信息服务业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传统信息服务的改造提升,在网络新闻和信息发布、新媒体、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图片、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等互联网信息服务高成长性领域重点发力,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能。

2、内容创作生产持续向好。2020年上海文化及相关产业中,内容创作生产类实现增加值754.39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28.46%,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1.57%,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上海坚持以内容主导型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类型之一,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优质资源,推出了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原创精品和扛鼎之作,“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等品牌矩阵持续打响。在传统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上海积极推动文化内容生产数字化转型,数字内容服务实现快速补位。包括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异军突起,催生了数字化、虚拟化、体验化等线上文化消费内容供给,助推内容创作生产在转型升级下保持较高增速。

3、创意设计服务能级凸显。近年来,创意设计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持续赋能,充分展现产业价值。2020年,在文化核心领域中,以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创意设计类实现增加值614.26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3.65%,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5.71%。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优秀设计企业、设计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设计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围绕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目标,上海聚力构筑设计创新生态体系,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持续打响“上海设计”品牌,积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使“上海设计”成为赋能产业、点亮生活、服务城市、洞见未来的中坚力量。

4、投资运营与传播渠道严重受阻。2020年受疫情影响,以出版物发行、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广播影视发行放映、艺术表演、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艺术品拍卖及代理等为主的文化传播渠道严重受阻,实现增加值268.95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下降7.84%。2020年上半年,全球演出行业基本停摆,各国演出活动全面停演或无限期推演,上海全部影院停业178天,影视行业进入冰冻状态。文化投资与资产管理、文化产业园区管理等文化投资运营活动受疫情和市场不良预期影响同样进入冰封期,2020年上海文化投资运营实现增加值41.3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下降26.46%。

5、文化娱乐休闲遭遇寒冬。2020年上海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类实现增加值19.98亿元,较上一年度大幅下降65.92%,缩水近三分之二。包括娱乐服务、景区游览服务、休闲观光游览服务在内的活动娱乐休闲服务受到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相关行业遭遇寒冬。据统计,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4200余家文化场馆场所、113家A级旅游景区暂停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活动暂停2700余场。同时,新冠疫情冲击加快推动了娱乐休闲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了一批“云端”全新业态,上海紧紧抓住“在线”“云端“新增长点,主动转化与开放数字资源,创新推出“云展览”“云演出”“云游园”“云过节”“云直播”等系列活动,丰富市民群众文化生活,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分行业增加值情况(2020)(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分类标准测算。备注:2016-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据四经普数据调整。)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占比(2020)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三)文化贸易遭受严重冲击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受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疫情影响,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量均有所下降。2020年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量为105.05亿美元,同比下降10.31%。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额62.64亿美元,同比下降6.15%,占全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5.76%;文化服务进出口额42.41亿美元,同比下降15.84%。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额继续实现顺差,2020年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额为48.06亿美元,出口额为56.99亿美元,实现顺差8.93亿美元,较2019年的顺差额增加了3.10亿美元。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领域,文化服务进口额为亿美元,出口额为29.01亿美元,顺差为15.61亿美元,较2019年的顺差额略有增长,表明高附加值领域的出口贸易具备充足韧性。面对新冠疫情对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产生的巨大冲击,上海在积极应对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潜在的文化贸易增长点以减少损失,对外文化贸易个别领域实现逆市增长。上海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2.41亿美元,同比下降15.84%,占进出口总量比重为40.37%,其中广告服务进出口总额较2019年仅小幅下降4.43%,显示出较强的韧性。上海文化产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2.64亿美元,较2019年下降6.15%,占进出口总量比重为59.63%,其中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逆势上扬,较2019年大幅增长34.42%,工艺美术品同比增长6.69%,玩具同比增长0.32%,体现出疫情居家生活背景下文化产品“宅经济”的特征,成为2020年对外文化贸易中的亮点。



△图表:2019-2020年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上海市商务委、上海海关等


二、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传统优势产业抑后上扬

1、影视行业逐步回暖。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形势,上海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加快推动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擦亮“上海电影”金字招牌,推动影视产业有序复苏。2021年电影市场回暖脚步加快,上海电影全年票房共计25.44亿元,占全国票房的5.4%,放映场次421.9万场,观影人次4986万人次,上海作为全国唯一突破25亿元电影票房的城市继续蝉联年度全国城市票房冠军。2021年全市新增影院19家,银幕数105个,座位数1.49万个。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389家影院,银幕数2483个,座位数33.75万个,影院数、银幕数、座位数继续位列全国城市第一。全市各影院积极参与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展映活动,充分发挥“人民院线”平台的作用,共有超过320家影院放映红色电影,放映场次超过3万场。为积极打造更平衡健康繁荣的电影市场,上海深入落实《关于推进五个新城、乡镇影院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意见》,推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及乡镇影院建设,2021年共有195家乡镇影院贡献了11.48亿元票房,其中53家五个新城影院共产生2.76亿元票房。此外,上海充分发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共对全市335家影院和3家电影机构发放专项资助近7000万元,扶持影院覆盖率接近90%。全市各家电影院严格落实国家电影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电影院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全年全市影院无一例涉疫情情况发生。“上海出品”持续闪耀中国银幕,2021年上海出品电影共完片87部,有45部影片进入院线放映。截至12月31日,上海出品影片全年累计票房约70.75亿元,约占全国国产影片总票房的五分之一。《1921》等12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刺杀小说家》《扬名立万》《我的姐姐》等3部进入今年全国国产影片票房前十,沪语电影《爱情神话》成为“2021年华语评分最高影片”之一。在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上海出品”擦亮品牌成色,五部影片全面开花:电影《1921》编剧余曦、黄欣(黄建新)、赵宁宇同获最佳编剧,《白蛇2:青蛇劫起》获颁最佳美术片奖,《我的姐姐》朱媛媛、《冰下的鱼》、《再见吧!少年》分别捧回最佳女配角、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儿童片三座奖杯。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共收到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4443部,为历届最高,展映范围从中心城区辐射至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产业人才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SIF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首次推出,选拔出5位优秀青年电影导演入选,进一步完善电影节人才“蓄水池”功能。产业要素集聚优势进一步彰显,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完成影棚主体结构框架封顶,昊浦影视基地正式揭牌启用,华策版权交易平台、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定军山影视数字科创基地等一批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和科技前瞻性的标杆性项目落户上海科技影都。《中国影都竞争力指数报告(2021)》显示,长三角影视产业发展程度领先,以横店为龙头的金华东阳位居榜首,松江区紧随其后排名第二位。

2、演艺市场精品涌现。围绕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目标,上海演艺突出“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品牌打造,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首演首秀首发的重镇地位基本确立。2021年上海演出行业克服疫情影响,演出场次较上一年大幅增长。据市文旅局统计,2021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8366场,日均演出105场,较2020年增加24.7%,其中专业剧场演出8894场,同比增加25.6%,场次数量基本与2019年的38960场持平。以国内原创为主的多元演出新生态逐步建立,优质剧目不断涌现。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2021年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高达81.4%,演出收入3.28亿元;91家上海民营院团全年演出达到9895场,收入2.56亿元。2021年度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成功举行,全市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校)共有20部剧目入围展演,其中国有院团16部,文艺院校2部,民营院团2部,涵盖京剧、昆曲、沪剧、淮剧、评弹、滑稽戏、杂技、话剧、交响乐等不同艺术门类,其中有11部为“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重点戏剧舞台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挑山女人》、越剧《山海情深》、交响作品《红旗颂》等6部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作品入选数量在各省市排名中与北京、山东并列第一,其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杂技剧《战上海》在北京成功上演。此外,全市文艺院团在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等10余项展演活动中精彩亮相,在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中,上海立项数为34项,其中大型舞台剧立项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达到8项,充分展示了上海舞台文艺创作实力。交响曲《百年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品牌演出《海上生民乐》等“上海出品“精品的驻演、巡演不断。演艺新空间异军突起,成为上海演出市场强有力的催化剂。截至2021年底,授牌新空间数量已达100家,演艺新空间全年演出15787场,同比增加70%。

3、艺术品交易创新发展。上海持续扩大文物艺术品领域的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打造服务优质、品牌集聚、交易活跃的艺术品市场。2021年,在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带动下,上海文物市场及艺术品交易逐步回暖。上海全年共举办文物拍卖会1004场,上拍标的125218件,总成交额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5%,约占全国市场份额四分之一。网络拍卖发展势头强劲,全市78家文物拍卖企业中,目前已有40多家先后开展线上文物艺术品展示和拍卖活动。2021年共举办纯网络文物拍卖会810场,有35场成交额超过百万元。其中上海匡时第三期网拍成交额4522万元,上海嘉禾全年共举办96场网拍,总成交额3986万元。2021年9月获得文物拍卖经营许可的一条拍卖,网拍成交额已超过2亿元。品牌集聚效应进一步彰显,以“全球艺场,艺术上海”为主题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精彩纷呈,共举办200余场艺术活动,吸引参与交易主体300余家,累计艺术品货值超过100亿元。“文物拍卖领军企业扶持计划”助力本土拍卖品牌打造,匡时拍卖、广州华艺国际、北京开拍国际、中贸圣佳等多家国内顶尖拍卖企业积极布局沪上。上海本土企业快速发展,上海嘉禾全年总成交额17.95亿元,上海朵云轩全年总成交额4.68亿元,明轩“一间屋”专场成交额近3.5亿元,上海泓盛“金银流霞—中国钱币专场”1.75亿元的成交额创下新高。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首次进入“进博时间”,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设立的文物艺术品展区广受关注,41件文物艺术品成功完成交易,成交额达7.6亿元人民币。对接国际市场能力显著增强,全国唯一的自贸区内文物临时进境“6月×N”制度在上海实行,文物临时进境延期复出境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上海成为嘉德、保利、佳士得、苏富比等国内外知名文物艺术品经营机构办理文物进出境的首选口岸,2021年共办理文物进出境5037件。全年通过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进出境的文物艺术品超过2000件,货值达170亿元,相比历史最高峰2019年的6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8%。佳士得(上海)宣布将于2022年3月入驻外滩一号新址,并举办首次上海-伦敦联合拍卖。

4、出版产业提质升级。上海出版产业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题,坚持改革创新,全力开拓进取,不断深化出版改革、发展、服务、监管各项工作,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上海出版界佳报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上海文艺出版社《革命者》、上海人民出版社《民法典与日常生活》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深海浅说》等5部沪版佳作入选2020年度“中国好书”,创下上海出版历年来获奖数纪录。在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大会上,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誉奖,此外,上海出版的12种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装帧设计出版物获正奖,2家出版单位入围先进出版单位奖,5名个人入围优秀出版人物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显示,上海人民出版社以2020年全年260个进入海外图书馆馆藏品种数位列排行榜第9名,是全国唯一一家进入榜单前10的地方人民出版社。原创出版精品涌现,“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先后出版124种理论读物、文献汇编、文学作品等,并在“七一”前集中推出10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系列丛书”和《向百年华诞交答卷》《上海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等主题出版物。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系列新书,《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上海党史知识读本》《地图中的百年上海》《激荡百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图史》、《红色上海百年纪事》等一批新书在沪首发。优秀作品烘托建党百年氛围,营造良好网络出版氛围,以“文字铭记过去,奋斗铸就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网络文学现实主义征文大赛成功举办,收到参赛作品2.1万部,同比增长42.4%,参赛作者1.9万人,同比增长40.6%。全民阅读蔚然成风,《2020年度上海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7.04%,高出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的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15.94个百分点。在第七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上海获评“2020全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二)新兴重点产业变中求进

1、电竞之都轮廓渐显。上海电竞产业、电竞市场在政策引导、大环境催生下持续做大做强,“全球电竞之都”成为城市新名片。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电竞赛事数量、俱乐部数量、市场规模等关键指标在国内独占鳌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球电竞之都评价报告》显示,上海综合排名位列全球第二,在亚洲电竞之都综合排名中名列首位。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电竞城市发展指数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力压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多层次电竞赛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平精英超级杯、CS:GO亚洲邀请赛、DOTA2职业巡回赛等国际性赛事,英雄联盟LPL、王者荣耀KPL等高水平职业联赛,网易黄金暴雪总决赛、梦幻西游决赛等国内高级别比赛相继在上海举办;马力欧卡丁车全民公开赛、舞力全开等绿色休闲电竞赛事进一步丰富;2021电竞上海全民锦标赛、电竞上海大师赛等本土赛事的规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俱乐部数量全国领先,位于上海的电竞俱乐部占全国的比例达到43.6%,其中,在俱乐部价值榜上排名前50的俱乐部,有超过4成位于上海。在2021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上,基地位于上海的中国战队EDG以3∶2击败韩国战队DK,捧起总冠军奖杯,夺冠的李炫君、赵礼杰、田野三名选手均为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注册电竞运动员。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上海电子竞技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28亿元(含电竞游戏收入),电竞赛事收入全国占比超50%,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其中,电竞赛事相关收入预计将增加到55.2亿元,在全国的占比预计超过50%。原创电竞游戏研发能力稳步增强,英雄联盟开发商和全球赛事管理运营方拳头游戏在沪设立规模超200人的全球研发中心,趣加互娱中国总部、阿里灵犀互娱纷纷落地上海。上海已成为头部企业的首选之地,打造“游戏创新之城”“全球电竞之都”的根基更加厚实。电竞场馆设施进一步完善,EDG电子竞技俱乐部母集团超竞集团打造的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电竞产业单一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全国首家电竞文化体验中心主场ESP电竞文化体验中心开业,专业电竞场馆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并成为知名电子竞技俱乐部RNG的全新主场。

2、动漫游戏创新加速。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原创中心的目标,上海动漫游戏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稳步发展。游戏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网络游戏销售收入125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1/3。同时,上海获批的版号数量全国第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上海首届中国游戏创新大赛在沪成功举办,共征集267款游戏作品,最终评选出《原神》等15款优秀原创游戏,8个优秀创新团队与个人,大赛和获奖游戏受到各界好评。上海本土游戏企业表现亮眼,盛趣游戏、米哈游等公司获2021-2022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米哈游、莉莉丝、游族网络、叠纸游戏的海外运营推广均获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米哈游的游戏《原神》打破多项记录,获第21届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最佳移动游戏奖、首届中国游戏创新大赛最佳创新游戏大奖、最佳创新中华文化奖等多个奖项。动漫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产业链要素进一步完备。2021年,上海动漫产业规模已达到了28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10%,各类动漫公司数量达到7.85万家,其中专门从事动漫内容生产的经营主体有1984家,广播电视制造机构许可证有效的持证机构达到2683家,庞大的上海动漫企业群体全方位支撑起完整的动漫产业链。阅文集团拥有900多万作家和1390万部网文作品,月付费用户达1020万,其作品成为动漫产品、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库,哔哩哔哩月活用户达2.02亿,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二次元用户群体。网络动漫、电视动画持续增长,左袋文化的《艾米咕噜》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累计发行至70余个国家,海外发行收入近百万元人民币,《凹凸世界》《伍六七》等上海国漫作品同样影响广泛。大型国际展会为上海构筑文化高地贡献动漫游戏产业力量,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举办,展出面积达15.6万平米。其中,BTOC展商共计300余家,展馆面积达14万平米,BTOB展商共计200余家,展馆面积达1.6万平米,外资参展企业超过100家。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EXPO2021)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成功举行,作为列入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部主推八大文化产业展会之一,本届CCGEXPO展出面积近4万平米,有近300家企业参展,特设CCGEXPO“恰少年筑未来”——红色文化动漫主题展,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回顾党史。

3、版权产业优势集聚。近年来,上海持续深耕版权产业,大力发展版权产业基地与骨干企业,以版权为牵引助推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产业增长动能强劲,多项指标逼近全球先进水平。《上海版权产业报告(2019-2020)》显示,上海版权产业进入蓄力发展时期,持续保持全国领先,2019年至2020年,上海版权产业的产业增加值达3589.97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73.31亿元,占上海GDP比重的9.45%,实际增长速度为8.84%。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产业增加值为2641.12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81.34亿元,占上海GDP比重的6.95%,实际增长速度为8.08%,上海版权产业对全市GDP的经济贡献率达到13.93%。近年来,上海先后建设了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园、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松江影视园、天地软件园等一批产业门类集聚、功能定位明晰的版权产业基地,发展了一批版权骨干企业,阅文集团、哔哩哔哩、喜马拉雅等网络企业成为行业新锐。目前,上海拥有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12家,市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135家,3家上海版权示范单位的作品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中国)。上海文化版权重点领域平台型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在视频版权领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深度布局,SMG旗下五岸传播发行网络已遍布国内31个省区、超过300家电视台以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平台,民营平台100wa成为生产者集成型版权交易平台的代表,与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制作人建立了独家合作关系,梨视频短视频版权销售平台目前在全球拥有6万多名核心拍客,日产短视频超过1000条,建构了遍布全球的拍客生产体系。在音频版权领域,上海已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SMG旗下的阿基米德FM为全国广播电台提供了线上聚合平台,上海本土成长的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音频行业龙头平台,行业独占率达到54.61,领先地位稳固,欢唱网络科技(看见音乐)已积累涵盖全球7.4万家机构、约65万全球创作者、1800万+首独家全球音乐资产,音乐资产管理规模处于全球前沿地位。在图片版权领域,视觉中国、字节跳动旗下的图虫网络和东方IC(ICPhoto)、韩创网络科技孵化的我图网、千图网、包图网等版权图片平台齐聚上海,已形成初步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4、会展产业持续波动。受疫情影响,2021年上海会展产业波动较大,在会展数量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大型展会数量和规模有所回升,产业整体呈现逐步回暖趋势。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42个,同比减少1.46%,举办总面积1086.0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97%。其中,举办国际展142个,同比减少21.55,展览面积932.8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6.76%;举办国内展341个,同比增加32.17%,展览面积122.6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6.47%。全年,举办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数量31个,展览面积达594.4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46%,占全市总展出面积的58.30%。其中,3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展览数量6个,展出规模达208.91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05.46%,占全市总展出面积的20.49%,数量和规模均已恢复至19年同期水平。受疫情防控等不可抗力影响,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原定于2021年举行的部分大型文化展会均宣布延期举办。会展业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大型展会积极探索“云办展”,第四届进博会使用数字化手段,首次举办线上国家展,采用三维建模、虚拟引擎等技术,为各参展国搭建精心制作的虚拟展厅,通过图片、视频和3D模型等展示参展国发展成就、优势产业、文化旅游、代表性企业等,共有约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将各国美景美食尽收眼底。202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展、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大型展会活动均开设线上观展渠道,探索混合模式办展。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持续推动ChinaJoyPlus线上嘉年华,协同咪咕、抖音、快手、B站、斗鱼等主流线上流量平台共同打造“超级播”和“超级购”主题活动,通过直播、短视频和云游戏试玩等方式,在线上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线上观展,并可亲身参与到线上活动中。


(三)文化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1、文化市场加强规范引导。2021年,上海持续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保障文化市场平稳有序。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1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不正当竞争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在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等工作中发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网络购物、网络带货直播等领域中存在的刷单炒信、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等行为。7月,上海市版权局会同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市文旅局和市文旅执法总队,组织全市相关互联网企业全面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聚焦与大众密切相关的网络视听、体育赛事、在线教育等热点问题,重点开展短视频、网络直播、体育赛事、在线教育等领域专项整治工作。9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旅局、市通管局等部门集体约谈上海20余家重点游戏企业、运营平台、出版单位,提出上海加强属地网络游戏管理的“沪七条”,要求切实强化未成年人保护,落实各项防沉迷措施,并加强游戏运营、游戏直播,游戏广告等内容管理。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上海认真对标对表《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和“饭圈”乱象专项整治工作安排》要求,制定《上海市文娱领域综合整治工作安排》,针对艺风艺德问题展开专题培训,全面加强演出机构和艺人管理。新兴文化业态监管完善,市文旅局于11月就《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规范、引导密室剧本杀文化业态健康发展,上海也成为了全国首个正式将密室剧本杀纳入管理的城市。

2、文化金融助企纾困减负。上海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加强金融支持模式创新,破解重点文化企业融资瓶颈,切实服务助力小微文创企业平稳经营、健康发展。惠企政策进一步落地,针对疫情期间文创企业现金流短缺、融资“难、贵、慢”等问题,上海国有文化金融机构加强联动,“文金惠”文创金融专项服务提质升级,进一步优化实施“文金惠”文创金融服务方案(2021版),优化绿色审批通道,实行优惠费率利率,截至2021年底,已服务中小企业650家,完成放贷和融资担保3.29亿元。文创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由市文创办、市文促会指导,接力担保联合多家银行,专项服务于中小微文创企业的担保贷款产品“文创接力贷”正式上线,助力中小微文创企业成长发展。“文金惠”推出红色文创金融特色服务产品,把党建工作纳入授信重要标准,积极支持从事红色文化文艺创演、红色文化主题出版、红色文化旅游运营、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业务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创企业,重点支持将党建工作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文创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载体进一步壮大,由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众源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瑞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文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明珠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双创文化产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设立的上海文化产业投资联盟正式成立,积极发挥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助推作用,为文化领域投资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支持。“虹口文化金融创新服务基地”正式揭牌成立,虹口“文化金融创新融合服务平台”(以及文化金融专题频道)同步上线,《文化金融创新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纲要》同时发布,聚焦文创企业生命周期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文化与金融企业的对接与融合,推动产业优势资源汇聚。由上海市文创办、市文化金融平台指导,虹口区文创办、《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共同主办的首届企业文化与金融创新大赛(北外滩)正式启动,将通过路演、交流、实战等多种形式,展示和共享文创金融最新的理念、技术、产品、行业标识与解决方案,跟进服务,促成金融赋能文创产业,助力培育一批潜在的高成长性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文化产业投融资呈现波动。2021年文化领域融资市场整体向好,数字文化经济成为市场关注热点。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呈现回暖复苏态势,私募股权市场和并购市场的融资次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2.4%和31.6%;公开市场融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1.0%;非上市企业债券融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6.7%。数字文化发展赛道得到投融资市场青睐,2021年前三季度数字文化经济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均保持持续增长。2021年上海文化领域多家企业上市,2月10日,以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业的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必集团”)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4月21日,企业管理教育与咨询服务公司上海行动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行动教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管理教育第一股;6月9日,k12在线教育公司掌门教育正式登陆纽交所;7月19日,民营图书策划与发行公司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读客文化”)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又一支成功上市的民营大众出版企业。此外,哔哩哔哩、携程先后完成港股二次上市,分别募资201.5亿港元、83.3亿港元,成为2021年上海上市企业中IPO募资金融最高的两家公司。此外,2021年上海文化领域主要投融资事件还包括:B站以9.6亿港元战略投资心动公司;总部位于上海的网络游戏开发及游戏美术服务提供商维塔士获得1.5亿美元战略投资;致力于打造年轻人“社交元宇宙”的虚拟社交平台Soul(隶属于上海任意门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来自米哈游的8900万美元私募配售;重庆京东方等以4.99亿元成交价格联合收购东方明珠全资子公司东方龙50股权等。


(四)积极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

1、文化精品献礼建党百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文化领域精心组织创作文化精品,为上海市民呈现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传承红色基因、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文化活动。重大主题创作精品涌现,围绕“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推出两批52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包括电影《1921》《望道》《大城大楼》等9部,电视剧《功勋》《光荣与梦想》《大国担当》等11部,戏剧舞台作品《山海情深》《百年颂》《晨钟》等20部,文学《千里江山图》等3部,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等4部,以及广播剧、歌曲、美术等项目,涵盖各个艺术门类。“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完成100件美术作品,其中40件作品在中华艺术宫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展览中展出,部分优秀作品与文献材料在五个新城巡展。上海音乐学院推出“庆祝建党百年重大创演项目”,包含五部大型原创作品,以及歌剧电影《贺绿汀》和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经典复排巡演。文艺作品展演精彩纷呈,“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成功举办,全年全市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和3家区级国有文艺院团围绕建党百年主题,推出413场演出,其中“五个新城”和基层演出156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展演成功举行,集中了上海13家文艺单位的14台作品,共计29场演出。上戏师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展演——2021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季“中用21部舞台演出和多场展览展示献礼建党百年,“艺心向党——长三角地区庆祝建党百年舞蹈汇演“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成功举行,上海文化广场推出“红色百年,文化庆典”系列演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举办的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献礼”演出季。红色主题展览献礼百年,“初心之地美好生活——庆祝建党100周年文物史料展”“风自海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盛大展出,其中“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是首次较为全面地对全市党史主题美术创作成果的巡礼和检阅,累计接待观众20万人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市美术馆展览季”成功举行,40个优质展览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展示,充分体现上海的红色文化内涵,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吸引观众逾50万人次。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列入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前20项名单。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的赶考之路”为主题的庆祝“建党百年”上海书展主雕塑。《唱支山歌给党听——沪浙绘·欢庆建党百年漫画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主题活动营造热烈红色文化氛围,“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群众文化主题展演展示活动联动全市各区组织开展了160余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重点主题展演展示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举办千余场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出此起彼伏的庆祝高潮。

2、长三角产业合作纵深推进。上海发挥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继续深入推进长三角文旅融合,深化合作共赢,加快构筑长三角文旅高地。顶层合作设计进一步优化,长三角文物市场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上海市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正式签署《长三角文物市场一体化规范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提出加快构建文物市场一体化发展格局的6大任务,全面推动长三角文物市场向更规范、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联合发布《长三角智慧阅读倡议书》,共同倡议推进长三角智慧阅读、提高长三角全民阅读能级和水平、促进长三角公共图书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文化合作平台载体进一步丰富,首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在沪成功举行,集中上演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十大演艺集团推荐的九部优秀红色主旋律剧目,展示长三角演艺界创作实力和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成果。“艺心向党——长三角地区庆祝建党百年舞蹈汇演”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15个优秀作品同台上演,展示了长三角地区舞蹈界传承红色基因、传播江南舞韵的精神风貌。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城市广场成功举行,将各个细分领域的品质企业及专项文旅产品聚集一“市”,搭建了文旅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展示平台,为游客奉上了一份“好看、好玩、好购”的“长三角文旅大餐”。在2021年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上海音乐学院携手南京艺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同台演出,带来了一场充满江南风情的音乐会。

3、出海矩阵推动文化国际传播。面对全球疫情持续影响,上海继续发挥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完善各类合作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活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持续增强,在“中韩文化交流年”框架下,上海博物馆67件/组青铜器赴韩国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展”,5件元明瓷器文物赴卢浮宫阿布扎比参加“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展”。在庆祝中比建交50周年背景下,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丹麦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及欧盟使馆、使团以专场演出直播、在线观演等数字化新模式推出了由上海越剧院的实景越剧《红楼梦》和上海芭蕾舞团的现代舞《天鹅湖》,以及“欢乐春节—金牛献瑞至丹麦“活动之”来自上海的问候“等精彩的文化内容,演出共吸引了全球超过236万人次在线观看。对外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由咪咕视讯作为主体申报的“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华优秀文化云演播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上海出品”的中英合拍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等5个项目入选广电总局丝绸之路视听工程项目库。2021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评审圆满完成,共有220个项目申报,“犹太人在上海”系列主题图书国际推广、电视剧《在一起》海外播映等58个项目入选。上海“建筑可阅读”英文版首次在线推出,向世界游客展示了承载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质的上海城市底蕴。


(五)产业发展载体创新突破

1、产业基地聚焦重点持续发力。上海积极发挥国家级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文化企业“走出去”。徐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在商务部、中宣部等国家部委开展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首轮综合评价中得分名列前茅,“打造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品牌建设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坚持数字赋能、政策赋能、平台赋能,激发文化贸易发展活力”两个案例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首批十三个创新实践案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积极支持中国优秀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出海,联合看见音乐成功举办上海国际音乐季,吸引1000多位艺术家,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企业、音乐厂牌、工作室参展。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推动建立“长三角(中国)音乐版权服务平台”,通过版权存证、监测、维权的全流程音乐行业版权保护,助推中国音乐产业健康良性发展。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5G/VR高清视听产业园区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数字音频、网络动画、精品内容、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特色产业集聚区。

2、文化功能空间加快迭代升级。上海围绕打造东西“一轴”(城市文化中轴)、南北“一带”(黄浦江文化创新带)文化设施空间格局,全面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各类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文化功能空间服务能级。文创园区品牌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含示范园区)、示范楼宇和示范空间的评估认定顺利开展,共认定149家市级文创园区(含25家示范园区)、16家示范楼宇和28家示范空间。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空间中落地生根,“双百”文旅民心工程顺利建成,10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和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名单正式发布。“家门口的好去处”围绕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工作目标,以“深度游、微旅游、慢生活”为主导,体现“开放互动、便捷可达、共建共享、特色鲜明”,突出“微空间、微服务、微度假、微平台”,着力为市民游客提供亲民便民、宜乐宜游的新型文化旅游公共空间。“上海演艺新空间”根据自身场地特点,结合各类消费人群需求,积极“跨界”“破圈”,并开发推出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演出,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艺术的好去处,也成为了游客来沪旅游、体验城市软实力的地标点。

3、重大设施项目助力城市新发展。2021年上海市重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红色文化地标隆重亮相,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隆重举行开馆仪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并宣布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大型文化场馆布局完善,国内首座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正式启用,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共六层,分一个主题馆和五个分馆,涵盖出版机构、少儿读物、声像、艺术设计、印刷技术等内容。上海图书馆东馆顺利落成,将于2022年对外开放,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地上7层、地下2层,开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将于2022年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宛平剧院历经5年重建正式回归,展现“上海之扇”全新身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占地面积达31.8万平方米,将凸显中国文化、上海特色和江南元素,目标建成长三角地区最值得期待的亲子一站式乐园,预计于2024年开园。一期投资50亿元的“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在虹桥主城前湾地区开工,将通过打造多元化的线下消费场景,形成面向大众的规模化电竞市场,力争成为上海打造“全球电竞之都”的西部引擎。东方明珠数字影视制作基地暨影视工业示范实践区项目在新片区综合产业区正式奠基开工,占地面积超8万平方米,将依托SMG、东方明珠新媒体在内容、科技、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优势,精准把握影视产业需求和产业融合机会,叠加临港区位和政策优势,着力打造中国影视工业4.0时代影视基地新标杆。此外,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均有序推进。


(六)产业发展环境迎来机遇期

1、新兴消费业态释放强劲动能。上海大力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结合新兴文化消费业态发展特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方式,不断推出刺激消费的政策和活动,释放强大的文化消费动能。社会消费显著复苏,2021年,上海全年新增首店超过1000家,2021年1到11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5.7%和18.1%。徐汇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为全国两家获评的直辖市中心城区之一。咖啡文化融入新兴消费潮流,“因为咖啡,所以上海”上海咖啡文化周暨第一届上海国际咖啡产业论坛成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飘香会场,市集、品读会、消费地图、漫咖之旅、戏剧节等专属活动精彩登场,打造出上海独特的“咖啡城市名片”。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第二届“五五购物节”聚焦“全球首发季”和“全城打折季”两大主题,打造日日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最新最潮最划算的消费盛会,期间上海地区消费支付实时金额从5月1日晚8点启动仪式后24小时累计达到173亿元,同时段同比上升了

11%。据统计,4月30日至5月4日,全市线下发生消费196.5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30.4%。新兴文化消费业态异军突起,脱口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文化新兴消费业态已经逐渐成为上海城市青年文化消费新亮点。数据显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总播放量已经超过25亿次;截至2021年3月,上海剧本杀门店数量超过500家,明显高于北京、深圳和广州。

2、数字新经济构建全新增长极。上海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场景作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协同推进移动互联网、在线新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数字化场景迭代创新,构建产业发展全新增长极。直播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品质生活直播周”累计吸引超过200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相关话题累计吸引超过7亿人次浏览,直播观看人数超过6000万。其中,文艺院团、文化场馆、文博美术场馆和图书馆等开展的重点文化活动有一百多项,总浏览量达2亿人次。文化旅游领域开启数字时代,上海在线新文旅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实施,《2021年“建筑可阅读”十大行动计划》正式发布,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方式,推动“建筑可阅读”进入到全新的“数字转型”3.0版,全面开启“建筑可阅读”数字化时代。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各项数据表明,在全球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上海在线文化产业展现出强大前行动力,有望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发力点。《关于推动上海市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个针对数字广告业发展领域的省级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将上海建设为“国际数字广告之都“的目标。数字平台引领和赋能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版权交易中心1.0版在上海国际传媒港上线,引入我国首创的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创新标准DCI体系。城市形象数字传播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上海城市形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IPSHANGHAI正式上线,同步启动面向全球的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征集。

3、虚拟现实空间催生文化新形态。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目标,上海抢先布局“元宇宙”等前沿虚拟现实空间技术,推进虚拟内容建设,积极探索行业应用。“元宇宙”赛道布局全面,目前,上海在数字基建产业领域结构完善,行业统计显示主流5G、IOT芯片企业研发设计人才52%集中在上海;VR/AR技术内容创作发展高地地位稳固,亮风台、影创、视辰信息、叠境数字等本土企业快速发展;云计算领域产业集聚,上海优刻得、网宿科技、七牛云、声网等紧跟行业前沿;应用场景丰富,哔哩哔哩、阅文集团、米哈游、盛趣游戏、小红书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快赛道布局。文化行业领域加强合作研讨,2021年上海元宇宙文化周成功举行,来自科技、互联网和区块链等多领域人士围绕“探寻元宇宙身份”这一主题开展探讨交流。

4、政策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环境。2021年,上海持续完善政策保障,助力文化领域繁荣发展,发布《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上海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关于推进五个新城、乡镇影院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推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各区加强政策支撑保障,静安区制订发布《静安区关于促进影视、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签署新一轮《关于推进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徐汇区发布《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品牌建设的扶持意见》;闵行区出台《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制定《闵行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管理操作细则》,修订印发《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示范楼宇和示范空间认定管理办法》;普陀区发布《普陀区加快发展数字广告产业实施意见》;长宁区制定新一轮《长宁区支持时尚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办法》和《产业认定和运营扶持操作细则》;嘉定区出台《嘉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意见(试行)》《关于加快嘉定区直播和短视频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黄浦区出台《黄浦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黄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楼宇和空间管理办法》《黄浦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虹口区先后发布新一轮《虹口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虹口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奉贤区编制《奉贤区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青浦区拟定《青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崇明区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快崇明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崇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办法》;宝山区制定《宝山区文创金融工作服务方案》。

5、人才要素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坚持将人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以人才驱动助推创新发展,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激励力度,打造文化人才码头。文化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机制持续优化,文物博物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在文物博物系列设置文创研发专业,适用于在文化、文博行业中从事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策划、设计、宣传推介及研发技术、材料、工艺的研究和运用等专业工作的人员。政策和服务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上海市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审工作顺利开展,申报高级工艺美术职称突破100人,其中申报正高级17人;申报工艺美术师700多人,其中服装设计专业突破150人,创历史新高。文化创意人才知识更新培训体系持续完善,全市创意设计、动漫设计、会展设计、室内装饰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人员参加工艺美术、建筑设计、经济等行业继续教育的人数大幅度提升。海内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加大,居住证积分、居转户和直接落户等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的整体效用不断强化,高层次文创人才培养选拔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持续优化,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和产教融合项目持续推进,2021年共建设16个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培养6名学生入选2021亚洲新生代设计展“年度100新锐设计师”榜单,上海商学院学生获得2021年度日本工艺创作大赛入围奖三件。大学生创意展示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第六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吸引60余所海内外高校参与,“大创节”汇聚全国740所高校参与,征集作品达1.3万余件,为高校学生创意理念落地和美育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孵化和展示平台。上海市青少年艺术创意设计院建设稳步推进,培训“青少年设计教育”骨干教师80余名,周期性“小设计师”人才种子培养近100名。


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展望


展望2022年,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上海文化产业要继续深度落实《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聚力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推动城市文化进一步展现独特魅力、焕发时代风采,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一是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助力上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进一步发挥进口博览会等重要节展赛事活动的溢出带动效应,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化和创建文化贸易战略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上海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集聚全球优质文化旅游贸易资源。二是加快推进“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影视、演艺、艺术品、电子竞技、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实施“文化+”“+文化”战略,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三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文创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化文化商业体育旅游多元融合,引导文化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加快布局“元宇宙”新赛道,开发更加丰富的文化应用场景。四是聚焦文旅转型发展,丰富优质供给,重点围绕上海新空间格局,聚力一江一河和五大新城等的文旅赋能,加快实施上海在线文旅发展行动方案,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培育壮大在线旅游、智慧广电、数字文博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文旅数字化转型助力国际数字之都建设。五是优化文艺创作生态,加快实施文艺再攀高峰工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围绕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完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演出演播、评价推广等机制,全方位培养和提升上海原创能力,加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厚植出人才、出精品的肥沃土壤。六是加强产业载体和文化空间建设,推动文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歌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提升计划,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等文化新空间。七是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对文化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完善行政管理容错机制。健全“补、贷、投、保、担”联动机制,支持各类资本创设文创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促进上海文化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八是依托文教结合项目推动高校文化创意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师生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丰富传播内容,形成品牌效应,充分发挥“源头”和“码头”优势,积极推进文创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与培养,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激励力度。


注释:

①由于202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于2022年下半年对外公布,为保证分析的客观、公正、可靠,本报告仅援引2020年及之前年份文化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